國家一類資質(zhì)新聞網(wǎng)站
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 > 常德 > 正文
畫人間百態(tài) 尋藝術真諦——小記畫家張笮
時間:2024-12-31
來源:常德日報·常德融媒客戶端
分享到:

□常德日報記者 李雪芹

在熙熙攘攘的常德街頭,常有一個高大清瘦的身影,為排著隊的市民描繪肖像,畫到深夜還渾然不覺。

他是畫家張笮,繞不開柴米油鹽的生活現(xiàn)實,卻又在熱氣騰騰的生活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創(chuàng)作激情和靈感。

image.png

出生于1976年的張笮是陜西人,2022年隨妻子回常德小住。他生活在書香家庭,爺爺是教師,奶奶精通剪紙、面塑等民間藝術,父親從事文字工作。

還沒到上學的年紀,張笮就喜歡拿著父親帶回的彩色粉筆,在門上、墻上畫見到過的魚蟲飛鳥,以及電影、連環(huán)畫里背著槍的英雄人物。記憶力超強的他,常常用畫筆將生活場景還原得栩栩如生。

初中畢業(yè)后,張笮被父親送往西安市的一所職業(yè)技術學校學習古建彩繪,畢業(yè)后在一家工藝美術企業(yè)制作屏風。他白天上班,下班后就買幾個燒餅,坐公交車去西安火車站寫生,常常一畫就到凌晨。

他把自己的畫拿給一位老畫家指導,老先生鼓勵他系統(tǒng)學習素描,向著名畫家黃胄學習。備受鼓舞的張笮買回名家的畫冊潛心臨摹。

1996年,懷揣對藝術的夢想,張笮先后三次踏上開往北京的火車。他有一個大膽的想法,拜黃胄先生為師。

人生地不熟的北京,他下了火車后身上只剩一元錢。第二次去往北京,弄丟了大衣,里面裝著身份證和生活費。直到1998年,他第三次去北京才找到立足之地,靠臨摹畫作賺取生活費,被圈內(nèi)人稱為“小黃胄”。

為生計奔波的日子里,張笮依舊堅持畫畫,苦練素描、速寫,哪怕被人嘲笑思維很落后,深深感受到被市場和現(xiàn)實邊緣化,也堅持不懈。

黃胄先生不幸于1997年因病去世。老天爺關上了一扇門,卻為張笮打開了一扇窗。在一次畫展中,他見到了著名畫家史國良先生,史國良正是黃胄先生的學生。

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外名家畫展上,張笮按捺住激動的心情,拿著門票請史國良簽字,并要到他的電話號碼。當晚,他就撥通電話,鼓足勇氣說出拜師的請求。史國良詳細詢問張笮的情況,一直聊到他身上的錢快付不起電話費,才答應見一面。

看到這個一臉執(zhí)著的年輕人,史國良給他一個任務,臨摹經(jīng)典畫作,每幅100張。張笮沒日沒夜、一絲不茍地完成了任務,背著作業(yè)去找老師。這股畫起畫來不要命的精神感動了史老師,史國良大刀闊斧地為張笮修改了作品,告訴他從剖面、結構、透視等方面接受專業(yè)訓練。

史國良讓張笮以模特、助教的身份跟著他學習,還送他跟著自己的老師上解剖課,和兒子史村結伴外出寫生。

2002年,張笮和史村一起去云南寫生,史國良不允許他們帶照相機?!笆防蠋熡眯牧伎?,他要我們明白,畫畫必須眼到、心到、手到,有自己的理解過程,經(jīng)過思考和長期訓練,這就是工匠精神?!睆報懈锌?/p>

大師的嚴謹對張笮影響頗深,他更加深刻地領悟到,繪畫不能一知半解,要重視基礎訓練,練就扎實的素描功底,不要被時尚所左右。明白這個道理后,他更加勤奮地畫畫,一邊埋頭苦練,一邊將自己不滿意的手稿一袋袋燒毀。

在張笮看來,繪畫是一種信仰。追逐藝術半生,他依舊初心不改,對生活充滿熱愛,對藝術一片赤誠。


編輯:劉芙瑤